“迈开腿”,是控制血糖最基本的要求,有糖友为了降糖,会选择长时间、高强度运动,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,“迈疯了腿”。
运动越久,血糖就一定下降越多吗?当然不是!
今日话题:糖尿病人餐后运动持续时间不一样,对血糖的影响有什么不同?在公布答案之前,先给大家科普几个知识点。
1、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运动较好
一般情况下,进食后,餐后30分钟到60分钟之间血糖会达到最高峰,随着胰岛素的作用,血糖会逐渐下降,至餐后2小时,食物基本消化代谢完毕,血糖逐渐下降到餐前水平。这也是为什么要测餐后2小时血糖的原因,可以判断胰岛的储备功能是否正常。言归正传,正因为餐后30分钟到60分钟是血糖高峰,此时也是糖友最佳运动时间。
2、运动降糖的原理
机体在利用血糖的过程中,必须有胰岛素的参与,胰岛素所起的作用是将血糖运送进细胞中,糖尿病人之所以血糖会升高,要不是因为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,也就是医学上讲的胰岛素抵抗,要不是因为胰岛素不能随血糖的升高而及时分泌足够的胰岛素。
运动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?运动是需要全身组织器官参与其中的,此时细胞对血糖的需求量增大,一方面可以促进胰岛细胞加大分泌量,同时还能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,因此运动可以起到类似降糖药的作用。
3、过度运动就像弹簧过度拉伸,适得其反
我们知道,糖尿病人的胰岛细胞功能是受损的,只能对一定强度的刺激做出反应,对过量的刺激只能是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,甚至会像弹簧过度拉伸失去弹性一样,受到过强刺激而导致损伤的进一步加重。
因此,如果运动时间过久,特别是餐后进行超过60分钟以上的运动,可能会导致以下3个结果。
1、对胰岛细胞的刺激过强,很可能导致其受损进一步加重,就像过量用药一样,有可能会加重病情。
2、对血糖消耗过多,有可能发生低血糖,而低血糖比高血糖的危害要大的多,临床证实:一次严重低血糖带来的危害将抵消多年甚至一生控制高血糖的成果,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。
3、因运动过久导致低血糖的发生,机体便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,通过分解脂肪、蛋白质等其它的途径弥补低血糖现象,一方面增大了血液波动的幅度,血糖波动的危害要大于单纯的血糖升高,另一方面影响了机体的代谢过程,会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。
糖尿病人最佳的运动方式
餐后20分钟开始做准备活动,30分钟时开始快走、慢跑、跳广场舞、做广播体操等有氧运动,持续30分钟后进入放松时间,可采取慢走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、调整情绪,时长可自由掌握。
广州二型糖尿病研究所倡导通过科学的饮食、运动、健康管理、营养干预等方法,帮助更好管理血糖。
我们整理了《恢复胰岛须知7个关键问题》、《476种食物升糖指数表》、《2型糖尿病用药指南》、《想空腹6.0,餐后8以下,这张“无价”的运动处方能实现》、《国家体育总局推荐糖尿病健身法》等控糖科普资料。
提问1
2020-08-26 07:10:22医生您好,我吃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,最近肠胃很不舒服,老是胃胀,恶心,肠子咕噜咕噜响,经常放屁,还便秘,我觉得饭前吃药太伤胃了,可不可以把这两种药都放在饭后吃?
回答:
二甲双胍可以饭后吃,但阿卡波糖饭后吃就没效果了。很多糖友虽然每天都在吃降糖药,但对降糖药一无所知。有的人吃了药觉得血糖没降就随意换药、停药;有的人吃药不定时,想起来才吃;有的根据测出来的血糖高低加药、减药······这些行为换来的结果都是胰岛功能越来越差,药越用越多,血糖难降,并发症提前。